前天寫了一篇「當 Facebook統治了世界,你還有隱私可言嗎?」,似乎嚇到了非常多人。該篇文章將我

個人內心深處最擔憂的事 情,以最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。不管是噗浪、推特,或是臉書上,都有非常高的

轉貼次數。這些留言我都看過,很多人覺得恐懼,也有不少人認為我說得太過火了。



你的網路身份是什麼?

前一篇文章的眾多留言裡面,我看到一些值得一談的觀念。那就是關於「你到底用什麼帳號」。

有些人說,資訊放上了網路, 就不要認為它是安全的。還有些人說,所以他都填假資料。

這些觀點也許都對。不過我們觀察美國上網行為的演變,的確可以觀察到一個趨勢:『你使用的服務越

來越多,但是帳號登入動作越來越少』。 這無關乎你到底在申請時填了多少假資料,而是說你是否是

「有知覺地在管理你的網路身分」。


有興趣探討這個問題的人,我曾在你正在用什麼帳號? 一 文中有很深的討論。簡單取其精義就是:現在

提供「單一身分登入」的網站越來越多了。如果你越常用某家ID登入其他網站,那麼你對這個ID的依賴就

越深。你 應該要了解這些網站的隱私權設定,因為你的網路身份正掌握在這些公司手裡。換句話說,

你選擇了用某一個帳號登入時,你其實就是選擇那一 家網路公司代管你的身分。


老實說這的確是有點弔詭的事情。現實生活中,我們的真實身分,當然是由政府來管理,政府來限制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作。然而隨著虛擬世界的進化, 網路上的一個身分帳號,到底能做到哪些事,什麼樣的事情算是合理使用、什麼樣的事情算是侵犯隱私,卻往往操縱在網路公司手上。在這方面,科技已經飆得太 快,政府法令往往只能苦苦追趕,而且一定會有很多灰色地帶。


假資料不見得永遠會是好的保護傘,諸位看網路上哪一次人肉搜索有失敗過的?更何況,網路上總有一些交易活動是需要用真實資料登錄。就有實驗證明過,如果有業者 拿手上的消費資料,與網友的網路活動交叉比對,是很容易找出每個帳號背後的真實身分的。


Facebook跟我往日無冤、近日無仇,為什麼我會這麼擔憂?因為Facebook是目前記錄你真實資料、觸角又最廣的服務。使用者對這些網站業 者的帳號管理,難道不應該有一些警覺?



Facebook三部曲

話說回來,我們觀察網路這麼久了,有些事情心理多少有個底:Facebook這次推行的Open Graph計畫,真的是有備而來。坦白說,Facebook成功的機率還蠻高的。

成功什麼?


〈一〉一般小網站因為Facebook平台的廣告吸力,願意加入合作。你可能常常聽到許多企業主說「我們要替網站加入社交元素」,說白了就是「在 Facebook上替自己網站打廣告」。而Facebook推出的「讚」按鈕,按下去立刻讓所有的臉書朋友知道,就是最快的行銷方式。


〈二〉比較大的網站,如果獲得了Facebook的首肯,加入了「Instant Personalization and partner sites」,就可以獲得網友在臉書上分享的資料。 透過這樣的設計,可以直接跳過帳號註冊這些麻煩的步驟,直接設計 一些具有互動、社交的功能。


例如,微軟的Docs.com。基本上就是把微軟的office做成網路版,限定用Facebook登入,可以分享給你FB上面的朋友,完全取代 Google Doc。我猜很多人看到這個漂亮的介面,都想試用一下吧?



Pandora這個聽音樂的網站,現在跟Facebook結合,你 可以看到你的臉書朋友喜歡的歌曲。 Pandora本來就以「自動偵測你喜歡的歌曲」聞名,現在更懂得你身邊朋友的偏好,未來能更精準的預測你喜歡的音樂了。



Yelp這個美食網站,也 將有類似的功能。你朋友最近去哪裡吃飯?推薦了什麼餐廳?



很吸引人對吧?

是的,正是因為這些網站做出的效果如此吸引人,Facebook將會吸引全世界的網站業主,申請加入臉書的合作夥伴。

然後這樣可以逐步達到第三個目標。

〈三〉Facebook紀錄網路上的所有活動。正面的說法是以個人為中心,由臉書管理你的網路身份權限活動。負面的講法,難聽一點,是臉書掌握了 你。



人際關係的強大拉力

前一篇文章的回應裡,我看到很多人說「不要用就好了」。事實上沒這麼容易,Facebook的黏性就在於「朋友都在用」。有多少人可以沒有朋友?當 你的朋友都在上面分享話題,那個拉力絕對不是普通的強

從相簿和人際脈絡中,常常可以發現一些巧妙的人際關係,讓你不出門社交也可從蛛絲馬跡中得到小道消息。譬如某A和某C一起 參加某B的house warming party,某B和某D竟是高中同學,想不透為何C.D和E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會和某G在中央公園野餐。或是某A和某G瘋狂在對方的板上留言,無法不讓人想 入非非,某B ‘is no longer listed as single’ 更是投下一顆炸彈,讓人瘋狂猜測他的感情狀態。

Facebook讓我了解朋友的人脈佈局,也讓我的行動暴露在朋友之中,有時想想,facebook有很大的作用是滿足人的偷窺欲望和八卦天性。當 我姊姊申請帳號並加我為友之後,我當天就決定停用Facebook。在停用的選向中系統要你說明理由,包括’Facebook is resulting in social drama for me’, ‘I spent too much time using Facebook’, 我草草的勾選了Facebook浪費我太多時間就宣告離站,就怕姊姊一直評點我的瘋狂照片,滲入我的交友圈。不過帳號deactive後,馬上被友人發現 人間蒸發,判定隱藏不可告人祕密,終究還是在同一天將帳號在此啟用,以此證明清白。

開始涉足Facebook的姊姊也不是太順利,在她經過幾天幾夜搜尋友人的新鮮感過後,突然發現自己的社交生活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,因而暫停帳號好 幾次, 卻又因為想看朋友的最新動態從新啟用。上次姊姊暫停帳號,就是朋友將她在感恩節聚會的不甚完美的照片上傳並且tag到各處,一氣之下又消失在 Facebook.

──摘錄自《你那邊幾點》Reveal your secrets, log in the Facebook.


就是這種矛盾的人際拉力,讓使用者又愛又恨糾結一番之後,有人離開,但更多人留了下來。縱然臉書過去在於個人隱私保護根本是惡名昭彰,新版Open Graph合作計劃根本打著「拿使用者隱私出來賣」的企圖,還是有很多網友願意支持,並且贊同這是未來的趨勢。

美國的重量級科技網誌TechCrunch,對於Facebook的企圖有種無 奈的態度。Facebook過去幾年之間不斷成長,現在每日獨立訪客人數比臉書高的只剩Google、雅虎與微軟,而當中只有Google的頁面 訪問數還高於臉書。再過幾年,或許臉書就穩居第一了。那麼,何必要跟臉書作對呢?

而在這些過程中,網友很難察覺到,這些都是建立在「分析用戶的喜好資料」的。



請想清楚,你的網路身份要交由誰來管理?

Facebook在爭議中一路走來,仍然不斷茁壯,似乎都諭示了網路真實身分時代的來臨。然而,臉書可不是來做功德的,「用戶有多重視隱私」跟 「Facebook成為網路強權」,誰輕孰重?2007年的Beacon廣告系統──會自動把你在站外的消費行為廣播給臉書好友知道的功能──的出現,似 乎就是最好的註腳。


〈臉書創辦人〉Mark 在餐會上被質疑,這樣子做廣告,不是又暴露了更多使用者的隱私嗎?之後你買什麼東西,喜歡什麼東西,通通都被人知道了。不過 Mark 倒是非常吃驚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疑問,他指出,那些能看到你最近在做什麼、或是買賣什麼東西的人都是你的朋友,你怎麼會在意自己最近買了什麼、喜歡了什麼 被你的朋友知道呢?


然而即使是最親密的愛人,也偶有保留秘密的時刻。當年的感恩節,許多人在網路上購物時,臉書自動幫他們把挑選的禮物清單通通廣播出去,一點驚喜都沒 了,造成網路暴動。最後Beacon這個廣告服務終究被罵到臭頭而關閉。

這故事的教訓是:人際關係本來就不可能毫無來由的完全透明。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公開並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。會這樣覺得的人,可能只是還沒踢到鐵板而 已。

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,誰來決定網路活動什麼可以公開?什麼可以不公開?

讓Facebook這家公司決定,好嗎?

2010年,Facebook捲土重來。Beacon沒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「分享你朋友也喜歡的美食」這類的功能。

會成功嗎?不知道。但這的確是Facebook再一次的大嘗試,而且精心設計過。



我們還有什麼選擇?

剛才看到有網友在噗浪上的質疑是:”要使用這間公司的服務又要努力確保本身隱私,除了仔細設定外只能靠該公司長篇大論的隱私權相關條文嗎?怎麼看使 用者都是處於劣勢。即使把公開的資料量降到最低,有形無形的曝光還是在所難免。除了不用這種消極的抵制外,有更積極的防範方式嗎?”

這的確非常難回答。坦白說,很多問題目前都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。

基本上把帳號管理問題交給私人公司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私人公司只要在不違法的界線內,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保護你的隱私。因此有人推了Open ID這種東西,算是一種身分管理的公開標準,但是推行得並不理想。

因此,我只能很保守的認為,目前政府是最後一道底線,只是政府現在不知道在哪裡。或者,就選擇另外一家網路公司的服務,或許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可 以降低風險〈只是不斷登入帳號會讓人很煩〉。

Mr. Jamie在他的文章中說 會相信美國政府的規範。我很希望我有美國國籍啦…,但是我並沒有,而且叫我完全相信一個在台灣沒有分公司的美國企業,實在有困難。



最後補充

Facebook Open Graph竟然連續談了三篇,也算是空前了。

如果你擔心自己的Facebook個人資料設定,可以看看這篇:如 何在Facebook Open Graph新政策下做好你的隱私權限設定?

如果你英文很好,想要看更進一步的全方面評析,可以參考ReadWriteWeb寫的Facebook Open Graph完全攻略。三頁英文,有點長,建議耐心看完。



引用:http://mmdays.com/2010/04/28/the_age_of_facebook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ra Ruru 的頭像
    Mira Ruru

    米拉.你看

    Mira R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